中文Tiếng ViệtEnglish

 

解放神學與基督論

解放神學與基督論
       愛的實踐、尋求正義、團結,與天主相遇的經驗,皆是基督徒在談信仰生活時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傳統神學「從上而下」的進路不但忽視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且貶低了物質的存有!歷屆大公會議的憲章或多或少都影響了教友的信仰生活和神學研究的方向。正如二十世紀召開的「梵二」,的確為今天的教會帶來嶄新的面貌:雨後春筍般的神學,在各不同的區域不斷興起,皆凸顯傳統神學所忽略的「聖言的人性化」之面向,也將「形上的基督」拉近了我們的生活。二十世紀中葉在拉美興起之「解放神學」正是梵二的成果之一。總所周知,耶穌基督的來臨本是為釋放人的束縛「將自己的名族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瑪一21)。然而,今日的拉美以及第三世界的國家仍然備受壓迫;例如,信仰的不自由,制度化的暴力、嬰兒死亡、侵犯人權、文盲、飢餓,無法償還的外債等等而富裕及信仰自由地區人們為了追求享樂,受外在的誘惑而誤入歧途,成為物質世界的奴隸(參閱:羅六16)。甚至出現可怕的精神沙漠化之現象。由此角度去看「人人皆需解放」。解放神學家一致承認:耶穌基督是一位解放軟弱無助,被遺棄、被欺詐、被迫害的人的救主。因此,本文筆者將從這個角度來探討基督如何臨在於今日的教會,祂如何解放每位基督徒身心靈的束縛。因此,本文從何為解放神學及其背景談起,再看歷史上的解放者耶穌基督,此部分以聖經為基礎;最後談論今日的教會如何看待人民的解放。

一、解放神學的起源和背景
     「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一詞由「發展神學」演變而來的,是拉丁美洲的神學家和教友一起在實踐中發展而出之脈絡神學。此名稱首次出現於在1968年的一次會議上,由神學家古熾熱(G.Gutierrez)提出的。
(一)背景
        1950-1960年代一些拉美神學家,從歐洲念完神學回到拉美本國,碰到種種困難。他們經過在歐洲所嘗試、觀察的經驗,使得他們一清二楚的認出歐洲和拉美的不同情況:一方富裕、自由;一方貧窮、被壓迫他們遂追問原因何在,想辦法解決。幸好他們平常教書,所以就從知識份子下手以大學校園為中心去解放不公道的社會,此為解放神學第一階段;此模式直至1970年代中期遇到危機,神學家們開始重新思考,於是打破了老師和學生單向關係,他們也轉向窮人向他們學習,加入群眾的行列,與之融為一個團體。由此解放神學進入了第二階段;即,神學主體應是大家,從而建構出「窮人的教會」。依此歷史發展,J.L.Segundo將拉美解放神學的發展過程分此兩階段。
(二)解放神學的方法及發展
        神學家古熾熱指出:「解放神學就是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對歷史實踐的批判反思」。此神學方法源於梵二之《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即《喜樂與希望》之方法:「觀,斷、行」。此方法在之後的1968年Medellin會議上被運用於拉丁美洲,也成了歐洲的「公教職工青年會」和「天主教青年學生運動」的行動實踐方式。Medellin會議從拉丁美洲的這個視角出發,做出了「以窮人及其解放為優先,以窮人及其解放共休戚的選擇」,此選擇在十年後的Pueble會議得到闡發和重申。在Pueble召開的第三次會議,給解放神學提供一個新的階段,即推動基督徒基層團體。教宗也稱讚貧窮的教會是靠近天主的,但並非天主願意人一直處於貧困的狀態。總之,解放神學是在福音是光照下實踐、反省、並學習,認出對地方教會合適的生活方式。拉美的解放神學也是梵二大公會議的果實之一。就如當時的神學家所言:「若沒有梵二會議的開始,及其突破性的精神,就不能想像運動的結果會是如何」!因此,教會作為世界的普遍聖事,雖然在社會的結構中存在,但仍應以窮人使徒的身分,一起去脫離壓迫和受苦的境遇。
        由此可見,解放神學與傳統神學是相反的立場。傳統神學注重先建立足夠的理論,再考慮如何正確引用;其缺點是:研究足夠的理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工作,人的能力有限,且有脫離事實的危險,採用時未必可正確實踐。解放神學認為:反省和實踐是不可分的兩個行動,其首要行動是基督徒生活的實踐;反省是讓我們認識實踐的正確性和意義,實踐的反省不僅重視社會層面,也該重視歷史和末世層面的辯證關係,使反省更具有深度,避免陷入相對主義和政治主義的深淵中。因此,解放神學的格言是「實踐優於理論」《GS》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應該無條件的關心窮人和建立世界的正義(69號);換言之,天主將世界給予所有的人,人人有權獲得生活的必須品。降生成人的聖言正是為此而來。

二、解放者耶穌基督
       聖經是基督徒信仰啟示傳遞的方式之一,也是基督徒認識耶穌基督的最佳途徑。「解放」是聖經的重要觀念,也是整部救恩史核心。神學家武金正神父指出:聖經中所謂的解放是「將自己完全交託時即解放」;因此,筆者就從此觀點來看聖經中的解放者基督。
(一)天主解放的開端
       「解放」也意味著與天主及人建立彼此來往、溝通的關係。人是天主按其肖像所造(參閱創一27),因著原罪,人與天主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參閱創六1-8)。希伯來民族成為天主的選民,其宗教及起源從亞巴郎的蒙召開始(參閱創十二)。亞巴郎在天主的召喚下,離家遠去,過著遊牧的生活。實踐了自己的信仰,交託自己,得到自由獲得解放。到了雅格伯時代,由於遇到饑荒,其子孫都移民到埃及。經過一段很長的時期之後,他們在埃及受盡迫害,苦不堪言。梅瑟遂帶領他們逃出埃及,這是舊約當中最大的解放事件。梅瑟是天主的預像。因著出離埃及與西乃盟約,希伯來人成了以色列人,成了天主的選民(出三1-21)。因此,出穀事件是以民最重要的歷史傳統,因其記述以色列和宗教的起源、特質和內涵。此事件中他們與天主與人的和諧來往建立了友好的關係。當他們進入福地後,異族的迷信誘惑了他們而違背盟約,他們反反復復被提醒,甚至被警告!君王、先知就是此時帶來解放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見,天主對於人類的解放行動,在歷史中早已行動,舊約的一切都在為默西亞來臨做準備,在耶穌基督身上達到高峰。
(二)耶穌基督-解放者
       耶穌基督是啟示的高峰,祂既是啟示者也是完成者,整個逾越奧跡是祂生命的全部。祂在宣講的開始就已經確定了自己是為窮人和受壓迫者而來,祂堅守自己來世界的使命:「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宣佈上主恩慈之年」(路四18),解放神學家們以此聖經章節奠定了耶穌基督為解放的基礎!祂不但以窮人為優先對象,樂意與他們來往,且自己也甘願成為貧窮者之一,過窮人的生活,將自己納入貧窮的行列「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瑪二十五35)。一樣面臨生活艱難的處境「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路八20)。祂更向人確定祂與貧窮者間的認同感「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弟兄中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他向那些被貧窮壓垮的人保證,天主與他們在一起「你們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路六20)。祂亦教導人「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十八)。這就是主耶穌對貧窮和窮人的關注,成了解放神學的核心與基礎!「天國臨近了」是祂宣講的核心,「天國」是祂亦是祂給世人帶來的解放。但祂發現在這過程中:「天國與金錢、天國與名譽、天國與權力」形成張力,阻礙了天國的來臨。
1. 「金錢」(money)的解放
      路加福音的真福八端被解放神學家採用,以詮釋耶穌對窮人的看法。對觀福音中唯有路加講貧窮「你們貧窮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主的國是你們的」(路六20)。耶穌深知「金錢」會創造了一個富人與窮人分裂的社會,使天國無法臨現。他指出,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是天父賜予所有的人共用的。當受壓迫的窮人未得到解放時,天國並未來臨祂總是站在窮人的一邊,一方面通過對他們的有效憐憫,另一方面通過對富人的愛,使天國臨現。祂一出生就選擇與貧窮為伍,寒冷的冬天在簡陋的山洞出生,且將此喜訊首先傳報給貧窮的牧羊人,而非富裕的上層人士(路二1-15)。祂親口說過,金錢是絕對的偶像,人不能同時侍奉天主和金錢(參瑪6:24),因為財富是通往天國的基本障礙(穀十17-27)。但耶穌並非希望人人貧窮,也未將貧窮理想化。因祂深知導致貧窮的原因是罪和獨佔財產的結果,因而以婚宴的比喻指出:祂的理想是人人富裕(參瑪二十二),貧窮是只是為了與沒有任何東西的人分享;祂也邀請人分享窮人的生活(穀十28-31),唯有如此,地球才是人類共同家園,每個人既不富裕也不貧窮。這就是耶穌所指的貧窮。祂總是給予跟隨祂的人足夠的食物,餵養他們,但令祂難過的是人們只關心現世的麵包絲毫不關心天國的跡象(谷六)。祂降生選擇貧窮是希望基督徒因著祂而富有,正如保祿宗徒所言「祂本是富有的,卻成了貧困的,好使你們因著祂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格後八9)。
2聲望」(prestige)的解放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很多時候是人追求聲望所導致,尤其是一個對社會地位極其崇拜的人。耶穌已意識到「聲望」也是導致分裂的原因之一,因其與平等對立因此,祂沒有選擇引人注目的舉動,而心甘情願的選擇與弱小者、被輕視者在一起,因而導致沒有人願意與之相處。因祂宣講的福音是天主站在弱小者一邊,誰愛弟兄中最小的一個就是愛祂(參閱瑪十八10;谷九37);祂也向人啟示:天父的奧秘是給予那些單純的小孩子(瑪十一25);祂的一生甘願與邊緣人士在一起,成為眾僕之僕;此行動的高峰是最後晚餐席上,在門徒們面前跪下親自為他們洗腳,祂不但為他們洗腳而且囑咐他們彼此洗腳(參閱若十三2-5);在生命的末刻,祂在所有的人面前受盡羞辱,且被立於兩個罪犯之間。祂原本是天地的主宰為了自己的造物受盡羞辱,真是人類的悲哀(穀十五29-32,27)。沒有人選擇站在祂那邊,最後連跟隨祂的門徒也棄之不顧。祂一生為了最小的兄弟服務,選擇了與邊緣人在一起。
3.「權利」(power)的解放
        耶穌深知「權利」也是天國的分裂原因之一。即,決定誰對他人擁有權利。這種以主導的地位壓榨和欺壓弱小者的權利往往是殺氣騰騰,耶穌在公開生活之始就已預知,自己將會死於此種勢力。耶穌反對這種力量,因為他們將原本的服務,視為建設新社會的力量。總所周知,權利本身是為了服務,正如祂親口說過:你們當中最大的該為最小的服務,而不是以此施壓他人(參閱瑪十八4,二十26,二十三11;穀二十三11;路二十二26)。自大的應受貶抑,自謙的應被高舉(參閱瑪二十三12;路十四11、十八14;斐二8)。此權利在基督死亡的時刻達到高峰,四部福音都敘述耶穌的死亡的最不公義的事件,是政治權利所導致,在整個戲劇學基督論中是被動的對象,即被暗殺,被摧毀。在祂死前依然不忘提醒跟隨他的人彼此相愛的誡命。但令我們值得學習的是:四部福音的受難史皆有記載,祂在死前並沒有為自己做任何辯護。因祂已將自己託付於父手,祂堅信信仰勝於災難。祂在十字架上的時刻,父也表現對祂的信任,保持安靜而不幹預。因此,基督的死亡事件告訴我們:任何暴力事件並未天主在操控歷史,因其尊重並給予人自由。在解放權利的同時,祂選擇了與邊緣人士同在,解放那些被束縛,沒有尊嚴的人。祂的憐憫之情也成了是解放的基本原則。
4.耶穌的「憐憫和正義」
       耶穌對人的憐憫和正義感,在福音中處處可見。總所周知,在耶穌時代,癩病人在當時的社會是被眾人遺棄及排斥,只能生活於荒郊野嶺,備受煎熬,最後死於病痛。耶穌看到他們可憐,就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他們,並囑咐他們給司祭檢查,使之得到解放(參閱瑪八1-4;谷七39;路十七11-19);同樣,女性在當時的社會沒有地位、被輕視、尤其不能生育的女人,她們甚至連任何公眾場合都不能出入。那時候有一位患血漏病十二年的女人,過得非常痛苦,她熱切渴望解除長期以來身理上的束縛。因此,她勇敢的走向耶穌。祂的信德令耶穌動了憐憫的心,使之得到解放(參閱路八40-48);除此之外,稅吏也是其一,由於當時的稅務人為羅馬人收稅,因此被猶太人視為罪人,恨之入骨!但是,耶穌不但沒有排斥他們,並親近他們,與他們吃飯,尤其在路加福音多處記載耶穌與那些被邊緣化的罪人和稅利一起吃飯(參閱谷二6;路十四,二十四)。還有外邦人,當時的外邦人被猶太人視為雜種,受到猶太人的輕視,因著客納罕婦人的信德,耶穌不但稱讚她,且治好了她的女兒(瑪十五22-28,谷七24-30)。由此可見,每當耶穌經過之地,總會帶來解放和救恩,正如在耶裡哥所發生的。瞎子尋找耶穌,呼求耶穌,用信德的眼光看待耶穌,他的哀求功效強大,使得耶穌宣佈他的復活。若望福音中所記載的癱瘓三十八年的病人也是因著耶穌的慈悲憐憫而得到解放。聖經中類似事件,耶穌每到之處皆可見!耶穌不但給人解除了身外的束縛:金錢、名譽、權利,更關心的是人身心靈的解放。祂的死亡及復活是全人類解放的高峰,祂的來臨也正是為此;但也為此祂常感到憂心,因為祂的人民只關心現世的麵包和利益。
5.耶穌是慈悲(hesed)之門
       在聖經希伯來文中,慈悲意即「堅定的愛」或「仁慈」。「你們應該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36)。耶穌不但以言語向我們啟示了父,更以行動向我們啟示了父對世人的慈悲及愛。「浪子的比喻」是整個福音顯示天主慈悲的高峰,在這個比喻中令讀者深深的經驗到天父的慈悲。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是天父,以慈悲為懷,只望罪人悔改,不念舊惡;的確,他的慈悲永不言倦,只是我們厭倦尋求祂的憐憫耶穌愛弱小者同時,也責斥當時以民精神上的領袖。因為他們理應為眾人服務,當他們卻背道而馳,被耶穌以七禍哉嚴厲的斥責!他們不但自己不進天國,也阻止他人進入(瑪二十三13-36)。今天的教會是否依然如此,如何面對邊緣人士,如何以基督啟示的信仰去看人民的解放?

三、今日教會的解放
       解放神學家強調,我們讀經不僅在讀以色列人的故事和歷史,也不單單在讀猶太人信仰經驗,而是要讀出聖經對現今的時代,及我們所處的情境的意義耶穌對貧窮的關注也啟發了教會不可放棄窮人。儘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貧窮依然揮之不去。耶穌依然釋放處於勞苦中的人嗎?當今教宗可謂是一典型人物,在他身上反映出渴望「貧窮基督」(poor Christ)和「促進公義」(promotion of justice)的信仰生活。
(一)教宗方濟各與窮人
      今日所談論的「窮人」並非狹義的定義,而是廣義的。不僅是經濟上弱勢的貧困者,也包括政治受迫者、信仰不自由者、弱勢族群、邊緣人、被歧視的種族膚色、受不公義對待的婦女,原住民、及走向精神沙漠化之人。「解放」為窮人而言代表「希望」,亦即消除貧困、歧視和不公義對待的現象。因此,解放神學的目的是帶給窮人「希望」。
       當今教宗上任時選擇「方濟各」為他的名號,他的確以行動表現出自己與窮人站在同一行列。他在擔任總主教期間,就已對貧窮和經濟不平等的問題發表意見。正如他所言「讓我們找到窮人當中最窮當中最窮的,並和他們一起說<主與我們同在>」他特別關注窮人和克己的表現,他在上任時沒有更換胸前佩戴的鐵製十字架,也回絕了純金的牧戒,只選擇戴較為平實的銀戒;他從未忽略關注社會與教會的諸多議題,甚為關注「貧窮」。上任後的第一次記者會議中說到「我多麼想要一個貧窮,為窮人服務的教會」。之後便立刻身體力行,遷出堂皇的教宗寓所,搬到了瑪爾定之家。在接見青年的時,他也向他們闡述了他對「貧窮」和「奢華」的看法。當他被青年們問到「為何不住進豪華的宮殿」時,他幽默的說「我不想一個人住在宮殿裡,想與大家一起,很多兒童仍然生活在饑寒交迫的環境中,沒有機會接受教育,這是富裕世界的恥辱」。他上任後令教會內外,對教廷和教會的看法有所改觀。美國《時代週刊》訂他為2013「年度人物」(person of the year),並形容他為「為窮人的教宗」,他在向世界宣揚與實踐永恆的普世價值。
       他擔任教宗後依然常常去探望窮人,並與他們一起吃飯。2014年接受義大利《信使報》(IIMessaggrro)訪問,被問到教會關注窮人之理念時。他指出:為貧窮者發聲是真正基督的名號,基督宗教關懷貧窮比馬克思共產主義早兩千多年出現。「貧窮是福音的中心,若不瞭解真正的貧窮,就不能明白福音,亦只有在天主眼前空虛自己,祂才能讓你圓滿」。他也提到道德和物質的貧窮令人憂心,一個人飢餓可以幫助他得到溫飽,但若一個人失去工作會另其失去其尊嚴的貧窮。教宗的此觀點正說明他的教會觀:我們在關注窮人的物質需要時,也應該關注其尊嚴。由此可見,教宗在上任前後一直把窮人看成教會很重要的群體,他的作為完全體現了解放神學的核心「以窮人為優先的選擇」。他「關愛窮人」的作為令人非常欣賞,他不但自己如此做,他也的呼籲司鐸們應如此在教會建立天上的神國。
(二)教宗方濟各論公義
        由於教宗方濟各出生於盛行解放神學的拉美和南美地域,加上耶穌會的背景,使之牧職生涯不斷為促進社會公義而努力。
      《天主教教理》指出,正義是「以恆常和堅定的意願,給予天主和近人所應得的」。教宗對公義的關懷也傳承了教會的公義觀,他期盼一個公義、和平的世界秩序,在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以至國際社會的關係上達致團結和友愛(solidarity and fratermity)。共同消除全球化帶來的經濟不公義和對弱勢社群的迫害,恢復所有人與天主的關係,即彰顯人性的尊嚴。在其就職典禮中他對權利做了進一步的詮釋「我們絕不要忘記,真正的的權利在於服務……以親切溫柔之情接納全人類,尤其是最貧窮,最脆弱,最微小之人」。他借用加音和亞伯爾的故事教訓我們,有時我們放棄天主的邀請,放棄實踐友愛,從而衍生出自私的日常生活,導致無數的戰爭和不公義。例如,販賣人口、剝削勞工、淩虐未成年男女和破壞自然環境,皆是實現和平的障礙。唯有認清這份天人關係,我們才能以團結關懷和友愛締造和平。他要求教會應以祈禱和服務關懷所有傷患、飢餓者、逃亡者、難民和所有生活在恐懼中的人,尤其提醒信友「服務是締造和平的那手足之情的靈魂」,甚至要教會「大聲疾呼」,向各國領袖當頭棒喝,停止不義的作為

(三)教宗方濟各論慈悲
       在他上任第三年,為紀念梵二閉幕50週年,他宣佈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20日為慈悲喜年。多麼令人歡喜雀躍之事!因其並非人人有生之日都會遇到,那年筆者由衷的感受到甚為榮幸。教宗認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心都麻木了,需要一次喜年來使教會重拾對於慈悲的關注,他引用路加福音「你們應該慈悲如同天父那樣慈悲」(參閱路三6)。不但體驗天父慈悲,且將之帶給身邊最小的兄弟姐妹,使與我們接觸的人能夠感受到天主的慈悲是釋放的泉源。他指出,實踐慈悲的最佳方式是「走出去,親近邊緣人士」。他自己以身作則,在履新後第一個到羅馬以外地方的行程,他沒有選擇重要城市或朝聖地,卻去了地中海蘭佩杜薩島(Lampedusa)的難民營。他也向今日基督徒提出,慈悲的最佳表現在於:「慷慨、可信賴的、同理心」。同理心為幫助我們,在今日多元的世界,能夠進入別人內在世界。尤其是那些與我們不同世界的人,沒有恐懼的去真正去接納之,這能力的慈悲的一個幅度。
      教宗的慈悲與憐憫也體現在,他對同性戀開放的態度:「擁有同性戀傾向並不是問題,同性戀者不應該邊緣化」。且強調:「如果有人是同性戀,他信仰上帝且心地良善,我們怎麼能論斷他呢?」教宗方濟雖然對同性戀者持開放態度,但他也重申天主教的教旨–同性戀行為是有罪的。雖然他希望同性戀者能融入社會,但身為天主教教宗,還是不能接受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他的寬大胸襟令人佩服!
(四)教宗方濟論冷漠
       教宗每年聖誕節和復活節的賀詞中,一定會呼籲「停止剝削人性尊嚴和自然資源」,且以實際行動去實踐。教宗說:「多少次,當我們看到路上的窮人、病人和饑餓的人時,我們會感到厭惡。多少次,當我們遇到許多難民與移民時,我們會覺得反感。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種誘惑。每個人,包括我在內!」教宗指出我們要具備與有需要者會晤的「敏感與渴望」,因為天主聖言「教導我們」冷漠和敵視「使人眼瞎耳聾」,阻礙我們「看到弟兄姐妹」,不讓我們認出「他們身上的主耶穌」。「有時候,冷漠和敵意也會成為侵略和辱駡。「把他們統統趕走!把他們丟在一邊!」對於移民問題,教宗指出「許多移民逃離家鄉的迫害、暴力與貧窮,他們滯留在墨西哥,沒有住所,沒有工作收入。天主教教會帶移民到教區內的飯店或宗教據點提供生活必需品,包括住所和衣物等」。今年四月教宗捐出50萬美金協助這些原本要逃往美國而停留在墨西哥的移民。
(五)教宗論和平
      為極力促進南蘇丹和平,今年四月南蘇丹總統基爾(Salva Kiir)和反對陣營領袖馬查爾(Riek Machar)一起到梵蒂岡訪問,教宗方濟各接見兩人時,竟做出令人出乎意料的舉動,更讓南蘇丹這兩名領袖震驚不已。82歲高齡的教宗方濟各跪下親吻他們的鞋子。此舉打破了過去接待外國領袖的規範,南蘇丹領袖攙扶教宗起身時,被教宗這種期盼和平的強烈心願給深深打動。方濟各呼籲南蘇丹領袖們,務必遵守雙方簽訂的和平協議,並在5月成立聯合政府。教宗真可謂活生生的基督臨現於今日的教會,去年十月他將「1980年為窮人發聲,慘遭謀殺,死後被梵蒂岡漠視40年的樞機主教羅梅洛舉行封聖大典」此舉象徵著,今天的教會,理應為人民的解放而奮鬥,否則天國無法臨現於世界。

四、結論
       福音中的耶穌向我們啟示了,在祂所經過之處無不帶來解放:「瞎子復明、聾子聽 見、受壓迫者獲得自由、窮人得到喜訊、俘虜宣告釋放」。但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雖 然人的生活水準不斷的提升,但依然無法解決貧困的問題。面對貧窮、受壓迫者、被奴役 者、兒童沒有機會受教育、難民及移民問題、戰爭、饑荒(兒童死於營養不良)、瘟疫、 天災人禍、同性戀、信仰不自由、精神沙漠化等等現象。解放神學家一致承認,耶穌基督 依然活在這些人當中,祂與天父不停的在工作,是為解放他們的軟弱無助而工作,是這些 人的救世主!因此,教會也一直承襲這份使命!教宗是耶穌基督在世可見的代表,今天的 教宗方濟各不但以言語教導天主子民,應「以邊緣人士為優先」是教會邁向天國的首要 使命,身為基督徒人人有則。他自己也以身作則走在我們前面。然而,基督徒若處於 自我享樂的追求,忘記了受壓迫和痛苦的同胞,且未以實際行動去關懷他們,那麼受 富裕的環境將稱為天主的詛咒,因為我們未將福音帶給窮人!也未讓死人有復活的希 望!解放神學正是在向我們闡述:基督信仰不可將生活處境和文化脈絡切割開來,神 學也並非一直坐在辦公室裡做研究和學問,基督宗教的神學是一門活生生的生命的學 問。解放神學家指出:「觀察、行動、實踐」應是今日做神學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因素。 望每位牧者協同天主子民從人的歷史實際經驗出發,效法基督以人的解放為優先,將 福音的種子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以不同的方式而散播!


     依納爵修女OP

參考書目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臺北:光啟文化,2012增修版。
 
《天主教教理》。香港公教真理學會。
 
申合修著 。《基督論》,北京:宗教文化,2014。
 
教宗方濟各。《福音的喜樂》,臺北:台灣主教團,2015。
 
武金正。《解放神學(上冊):時代脈絡的詮釋》。臺北:光啟文化,2009。
 
教宗方濟各。《世界和平日文告》臺北,光啟文化,2014。
 
教宗方濟各。《慈悲面容:慈悲特殊喜年詔書》。臺北:台灣主教團,2015。
 
葉健輝。〈第二代解放神學:草民神學管窺〉《現代哲學》第五期(2009),17-23。
 
胡安·卡洛斯·斯坎諾內(Juan Carlos Scannone)著,業健輝譯。〈拉丁美洲的解
      放神學和解放哲學〉《現代哲學》第五期(2009),31-41。
 
Robert Schreiter, C.PP.S.著 ,林純慧譯 。〈發現慈悲的面容:香港教會在「慈悲
           禧年」的展望〉《神思》112期(2017),79-94。
 
武金正。〈解放神學與舊約亞巴郎和梅瑟〉,《見證》404期(2009),4-6頁。
 
謝秀雄。〈由出埃及和西奈的傳統來探討拯救的意涵〉,《神學與教會》43卷
            第一期(1998),65-71。
 
張碩恩。〈從解放神學的角度看路加福音四章十八節對當今台灣的意義〉,《新
             使者》23期(1994),52-55。
 
潘嘉偉。〈教宗方濟各與窮人〉《神思》102期(2014),83-89。
 
Escobar Mario著,龔嘉華譯《教宗方濟各:親吻窮人的伯多祿》(臺北:今
              週刊,2013),279-280頁。
 
安德列、托爾涅利著。《教宗方濟各》,臺北,光啟文化,2015。
 
黎恩灝。〈教宗方濟各與公義〉《神思》102(2014),43-60。
 
德保仁。《走向喜樂的道路:巴爾塔薩神學戲劇性基督論》。臺北:輔仁大學法學院宗教學研究所,1992。
 
詹姆士.馬丁神父,特搞〈教宗方濟各依然是個耶穌會士〉,
                 https://www.amdgchinese.org/2019/03/25/pope-francis-is-still-a-jesuit/.
  
梵蒂岡電台,2013年3月18日,「教宗接見六千多媒體代表,解釋〈方濟
             各〉名號的由來這是一個未來窮人的貧窮教會」
            https://www.catholic.org.tw/catholic/PopNews/popnews-225.html.
 
美國《時代週刊:2013年度風雲人物》。https://www.storm.mg/article/26029.
 
教宗方濟各:〈多少次我們面對被邊緣化的人時,會反感嗎?〉
             https://fll.cc/inspire/pope-francis-bothered-by-marginalized/.
 
〈教宗登高一呼慷慨捐50萬美金助困住在美墨邊界的移民〉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3781401
 
自由時報,〈為促進南蘇丹和平,教宗跪地親吻政治領袖的鞋子〉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757245
 
〈為窮人發聲卻慘遭謀殺,死後被梵蒂岡漠視40年的樞機主教羅梅洛舉行
           封聖大典〉https://www.storm.mg/article/538854
 
 
Jon Sobrino,S.J and Ignacio Ellacuria editors,SYSTEMATIC HEOLOGY:Perspectives from Liberation Theology. by Oribis Books,1996.
 
Berryman,ph., Latin America Liberation Theology, in Theological studies 34 ,1973



  •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