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Tiếng ViệtEnglish

常常進修

探討《童貞瑪利亞玫瑰經》牧函之玫瑰經意義與聖母靈修的關係
        

     
          教會歷史中從未間斷對瑪利亞的敬禮;瑪利亞對世人的愛戴也從未間斷。最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聖母有過三大顯現:一八三零年聖母在法國巴黎顯現給仁愛會修女拉普萊,命其製作顯靈聖牌,給人佩戴以獲得聖母的恩寵。一八五八年,聖母在法國南部比利牛斯山間的一個小鎮露德,顯現給貧家女伯爾納德,囑念玫瑰經,為罪人祈禱,並使山間流出一道靈泉,以治病人。一九一七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聖母又在葡國法蒂瑪顯現給三位牧羊兒童,囑念玫瑰經,並敬禮聖母無玷聖心,為世界和平及罪人祈禱1。聖母的三次顯現兩次都在提醒世人多念玫瑰經,此祈禱方式為今日之天主教徒已是家喻戶曉。

         玫瑰經成為天主教靈修不可或缺的祈禱方式之一。筆者所在之修會的聖母靈修亦即「敬禮玫瑰聖母」。然而,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會士及教友對「玫瑰經」意義懵懵懂懂;不但不幫助基督徒更加認識,肖似基督,反而將此古老,美妙的祈禱方式內涵模糊,淡化!因此,本文筆者以當代典型愛聖母的教宗聖若望保祿的宗座牧函《童貞聖母的玫瑰經》為研究對象,來探討玫瑰經的意義,令念玫瑰經的基督徒能透過這種方式更認識,肖似基督。第一部份筆者先找出玫瑰經的神學基礎,之後透過教宗牧函探討玫瑰經意義,最後進行神學反思。
 
一、敬禮聖母的神學基礎
       天主教信仰的對象雖然是三位一體的天主和兩性一位的耶穌基督,但瑪利亞在天主教神學史上也獨具特殊地位。透過聖經及教會訓導便會清楚看到。瑪利亞的崇拜儀式和神學理論,在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聖經正典,我們無法勾勒出瑪利亞的完整的生平事跡,後事羅馬教會神學諸多瑪利亞教義及崇拜儀式,大多數皆取自「偽經」之《雅各伯福音》2,且大多是東方教會之背景,及後來的聖徒傳記來填充3。對於「瑪利亞」的記載,學術界普遍認為,最早出現於新約四部福音中4。聖經中被稱為「瑪利亞」的女人有七、八位,意義有六十多種解釋。最普遍的為「主母」及「為主所寵愛的」。舊約中,聖母的影子已經隱約可見;例如,富有啓示性和象征性的名稱:「受寵者」、「聖城」、「聖殿」等,皆指向聖母5。新約四部福音與保祿書信皆提到聖母。
       教會訓導一直強調聖母在教會中的特殊地位並指出:童貞聖母理當受到教會特別的崇敬。從最早的時候,榮福童貞已被尊以「天主之母」的榮銜,信友們在一切危難急需中,都呼求投奔她的保佑。這項敬禮雖然具有絕無僅有的特色,但與對聖三的崇拜,仍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能促進這個崇拜6
      「瑪利亞是協同基督一起的共救贖者和女人中保」7。但基督新教對天主教恭敬聖母的不滿,總認為「天主教徒朝拜聖母」,梵二將「榮福童貞的敬禮」置於教會憲章內8。一方面平衡聖母與聖三的地位;另一方面,提醒基督徒聖母也是教會的一份子,是基督的母親,也是祂的第一位門徒和默觀者。梵二之後的教宗皆力勸教友熱心誦念玫瑰經,提倡對玫瑰經的各種敬禮。一九七四年教宗保祿六世頒佈Marialis Cultus 宗座勸諭,除了改正教友在敬禮聖母時的錯誤觀念和陋習外,最重要的是重燃信友們孝愛聖母的心火,並指出「教會對童貞聖母的敬愛是基督信徒敬禮的內在基本要素」9。「家庭玫瑰經」的創始人十字會士培頓(Patrick Peyton)神父,曾引用教宗碧約九世的話說:「教會最富有的寶藏就是玫瑰經」10。若望保祿二世也說「玫瑰經祈禱是與聖母一起默觀基督的奧跡,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一種祈禱方式」11
        瑪利亞的生活就是全神貫注於基督,祂的每句話都是她的珍寶。念玫瑰經正是與瑪利亞一起瞻仰基督的面容,玫瑰經將福音全部啟示的深意一併濃縮在基督身上。耶穌是我們唯一的中保,既然祂是我們祈禱的道路,那麼,由於瑪利亞是基督真實的明鏡,最能給我們指引這條道路12
       因此,童貞瑪利亞是教會中最卓越的典範和楷模。教會對於童貞瑪利亞的敬禮能幫助帶領我們走向基督。已故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即是活生生的例子,他的宗座勸諭《童貞瑪利亞的玫瑰經》牧函在向基督徒闡述玫瑰經的意義。
 
二、《童貞瑪利亞玫瑰經》宗座牧函背景
        《童貞瑪利亞玫瑰經》宗座牧函是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頒布的。談到這位教宗,基督徒並不陌生。他在教會歷史上擔任教宗職二十七年,將近一個世紀的四分之一。是教會史中第三位長任期的領導人,僅次於伯多祿(三十四年)和比約九世(三十二年)。
(一)若望保祿二世生平簡介
         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本名嘉禄·若瑟·沃伊蒂瓦(波兰语:Karol JózefWojtyła),於一九二零年出生於波蘭一個教友家庭,有一哥哥比他大十四歲。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十二歲時哥哥意外身亡。從此他與父親相依為命,父子兩人一起祈禱,每天上教堂,且一起遊山玩水。在他二十歲時父親也過世,因此他回顧自己的生命時說:「在我二十歲時,我已失去所有的親人」,他的痛苦使他的信仰更堅強,於二十一歲決定當神父13。一九四六年晉鐸,之後去羅馬深造,兩年後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五八年被任命為助理主教;一九六二年參加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一九六四年被任命為總主教;三年後教宗保祿六世祝聖他為樞機;一九七八年當選為天主教第264 任教宗。為要繼承若望保祿一世的觀點,他選擇「若望保祿二世」為名號。他為教會的貢獻功不可沒,尤其對聖母的敬愛,是基督徒學習的楷模。
(二)《童貞瑪利亞玫瑰經》宗座牧函頒布背景
       受波蘭文化的影響,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非常的敬愛聖母。至於波蘭人為何特別敬愛聖母,並非本論文的重點;因此,筆者在此不多加探討。在他當選教宗後兩個星期他自己坦誠道:玫瑰經是我最喜愛的祈禱,這是極美妙的祈禱,既單純又深奧。在某種意義上,玫瑰經可以說是梵二大公會議文獻,「教會憲章」最後一章的祈禱式注解14。基督徒可透過玫瑰經祈禱「將個人、家庭、國家、教會以及整個人類生命中的一切事件,尤其是每個人最接近,最關心的事件,都納入玫瑰經這幾十遍的經文中」15。這樣玫瑰經幾十遍的祈禱就隨著人類生命的韻律而跳動16。教宗回憶說:我曾用這些話把我教宗任職內的第一年,引入每日的玫瑰經祈禱韻律中。這些年來我由至聖童貞瑪利亞領受了無數的恩寵,在我即將進入伯鐸職務第二十五年,我仍渴望這麼做,並與聖母一起說:我的靈魂頌揚上主。也把我的伯鐸職務託付於她的庇蔭之下,向她說「我完全屬於你」17,此即為他牧徽格言,由衷的表達他與聖母的親密關係。教宗頒布此牧函,一方面表達他對聖母的熱愛;另一方面,由於此項祈禱在他當下之歷史和神學環境中,有不當的被貶低的價值,而不再交給下一代人的危險。由於有些基督徒認為梵二強調以禮儀為中心,而減低玫瑰經的重要性,然而玫瑰經不但不與禮儀相抵觸,反而支撐禮儀,是禮儀的絕佳前導和忠實的迴響18
       因此,教宗在強調玫瑰經重要性的同時,感謝二十四年來玫瑰聖母不斷的陪伴與帶領,並頒布光明五端:約旦河受洗、加納婚宴、公開宣講、榮顯聖容與建立聖體聖事。此為基督奧跡中公開生活的重要事跡,使整個逾越奧跡在玫瑰經中圓滿呈現。此牧函之頒布也為紀念一八八三年教宗良十三頒佈的《最高使徒職務》通諭( Supremi Apostolatus Officio) 一百二十週年19。正適逢梵二揭幕四十週年值得喜慶的日子裡頒布。他將二零零二年十月至二零零三年十月定為「玫瑰經年」,且頒布了此宗座牧函。並邀請全體天主子民「從基督再出發」20。在聖母的陪同下一起瞻仰基督的面容。在此牧函中,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將向天主子民闡述玫瑰經的意義。
 
三、玫瑰經的意義
      「玫瑰经」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osarium」,意为「玫瑰花冠」或「一束玫瑰」。比喻連串的禱文如玫瑰馨香,敬獻於天主與聖母身前。玫瑰經根源於日課經中的一百五十篇聖詠。中世紀時,愛爾蘭隱修士把聖詠分為三組,每組五十篇聖詠,並將此作法帶至歐洲大陸。當時,隱修院的輔理修士應為已亡隱修士念五十篇聖詠或天主經。如此以天主經取代聖詠之習慣在信徒間傳開了,為計數這些經文採用了珠串,即念珠的前身。十二世紀末,現在聖母經的前半段已與天主經、信經同樣受基督徒所喜愛;耶穌和聖母的奧跡默想漸漸附加在每篇聖詠上。後來索性刪除了聖詠,只留下救援奧跡。十五世紀,嘉爾都會士(Carthusian)普魯士人道明(Dominic of Prussia)在刪後剩餘的五十個奧跡上加五十遍聖母經;玫瑰園(rosarium)一詞指這五十個奧跡之後,玫瑰經(rosary)一詞便出現了。象徵喜樂的玫瑰很恰當地用在聖母(喜樂之源)身上,因她為人類帶來了基督21
(一)與瑪利亞一起瞻仰基督
      基督圓滿之逾越奧跡在玫瑰經中呈現,瑪利亞是默觀的楷模。從這個角度出發,玫瑰經則是一種默觀的祈禱,是讓我們與瑪利亞一起瞻仰基督。此默觀是為紀念、認識、肖似基督,並在信賴聖母的轉求下獲得天主的救恩。
     1. 默觀
     瑪利亞的眼光總離不開基督,且珍惜祂說的每句話,將一切默存心中。耶穌大多數言行已深深銘刻在她心中,永遠伴隨著她,瑪利亞的記憶形成了玫瑰經,她在世時不斷的誦念。如今在天上耶路撒冷歡樂的歌聲中也是如此,且不斷的向
信友提示聖子的奧跡22。正因玫瑰經是源自瑪利亞的記憶,因此,基督徒團體誦念玫瑰經是與瑪利亞一起默觀耶穌的奧跡。若缺少默觀的幅度,將會失去其意義。誠如保祿六世所言:
      若沒有默觀,玫瑰經就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其誦念則淪為機械式重複形式的危險,違背了基督的勸誡:「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六7),應以平靜寧和的節奏慢慢誦念,才能深入默觀基督奧跡,與瑪利亞的眼光來瞻仰耶穌,這樣就能揭示奧跡深不可測的寶藏23
      此默觀的行動也是一種「紀念」24,與瑪利亞一起紀念耶穌,以信仰和愛情去紀念,即接納基督以祂的生命,死亡和復活的奧跡,為我們贏得的恩寵。梵二強調感恩祭是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不可否認禮儀重要性。但基督徒靈修生活除了禮儀,還需進入內室關上門祈禱,且應是不間斷的祈禱參閱得前五17)。而玫瑰經正是屬於這種多彩多姿不間斷的祈禱。「若感恩祭是教會絕佳的救恩行動,那麼玫瑰經就是救恩行動的默觀」25,兩個共同的行動將塑造基督徒的生命。
      由此可見,默觀是玫瑰經的核心幅度。就如教宗所言,若少了此幅度並無意義。然而,默觀並非只停留在默觀,而是為了透過默觀,讓基督徒更進一步認識基督。
   2. 認識並肖似基督
     全人類中沒有人比瑪利亞更認識耶穌,更能帶領基督徒深入了解祂的奧秘。因此,藉著誦念玫瑰經,在聖神的帶領下使我們與瑪利亞一起認識耶穌。在認識的基礎上肖似祂,進入祂的生命內,分享祂最深的感受。就如真福龍果所言:「就像兩個朋友,如果常在一起,彼此生活習慣會變得很相似,同樣,我們若與耶穌及童貞瑪利亞親密的交談、默想玫瑰經奧跡,藉領聖體活出同一生命,我們雖然卑微也能與祂相似,從他們崇高的典範中學習謙虛、貧窮、隱退、忍耐和完美的生活」26,此即為基督信仰的靈修特色。藉著玫瑰經讓我們也進入納匝肋,聖母在這個小小的家庭中忙著照顧耶穌人性的成長,讓她也以同樣的心思來教導我們,塑造我們,直到耶穌在我們內完全成型。瑪利亞慈母的角色完全是以基督為本,且徹底隸屬於基督。因此,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牧徽格言:「我完全屬於你」27,此格言中之「你」,字面看指瑪利亞,其實背後更深的含義即指向基督。透過瑪利亞的轉禱,我們可更容易與基督相遇。
   3. 求恩的祈禱28
       玫瑰經除了透過默觀與基督相遇,它也是求恩的祈禱。如果說耶穌唯一中保是我們的道路,那麼瑪利亞的純潔,透明的反映,則給予我們指點這條路的方向。在加納婚宴顯示了瑪利亞轉求的力量。堅持向天主之母祈禱,是對其之信賴,她因天主的聖寵無所不能。玫瑰經是她與我們一起祈禱,也為我們代禱。在堂區誦念如同教理講授。
(二)基督奧跡觀看玫瑰經的意義
     教宗保祿六世這樣說:玫瑰經是一種福音祈禱,以降生的救贖奧蹟為中心,導向基督。其最具特色之串珠式一遍又一遍的聖母經,此即為對基督不停的讚頌,因為天使報喜以及洗者若翰的母親的致敬,最後都是指向基督:「妳的胎兒是蒙祝福的」(路一42)。還須進一步說,一遍遍的聖母經,構成了一根經線,在上面編織出對奧蹟的默觀。每一遍聖母經所提及的耶穌,即接下來一連串奧蹟向我們提出的同一位耶穌,既是天主之子,也是童貞瑪利亞之子29。從基督論的角度看,玫瑰經是福音的綱要,指引人默觀基督面容的傳統方法之一。
    1. 歡喜
    第一個五端「歡喜奧跡」,洋溢著降生事件所帶來的喜樂。天使佳播向納匝肋的童貞女問候,因著瑪利亞回應「是」,整個救恩史都導向圓滿之喜樂。當她與表姐麗莎會面的一幕,也充滿喜樂:瑪利亞的聲音與基督臨在於其腹中,使若翰歡喜踴躍(參閱路一44);救世主的誕生,白冷城喜氣洋洋。後面兩端奧跡雖有歡喜的氣氛,但也有未來悲劇的預兆,例如:獻耶穌於聖殿,雖在表達奉獻的喜樂和西默盎的無限歡喜,但也指出耶穌與聖母未來所要承受的十字架。第五端奧跡也交織著歡喜與悲感:祂聆聽、發問顯示出天主性的智慧,但在答復天國的同時也受到人間親情的挑戰30
      總而言之,默想歡喜奧跡,即進入基督徒喜樂的最終理由和最深的意義,瑪利亞帶領基督徒了解喜樂的秘密,並指出基督信仰首先是喜訊,此喜訊之中心以及全部是以耶穌基督為本。

    2. 光明奧跡31
     耶穌隱居三十年開始公開傳教,我們默觀就轉向那光明奧跡。其實基督整個奧跡皆是光明奧跡,因祂是世界之光(參閱若八12)。約旦河受洗、加納婚宴、宣講天國、顯聖容、建立聖體聖事;這些奧跡中的每個奧跡都是天國已經臨在耶穌身上的啟示。
     第一個光明奧蹟:當這位本是無罪,卻為了我們的緣故成了「罪」(參閱格後五21)的基督進入水中時,天開了,天父宣告祂是其愛子(參閱瑪三17及相關章節)聖神臨於祂,賦予祂將要履行的使命。加納初顯徵兆(參閱若二1-12)也是一個光明的奧蹟,因著眾信徒之首瑪利亞的介入,變水為酒,開啟門徒的心,增加了他們的信德。另一個光明奧蹟是耶穌宣講天國來臨,勸眾人悔改(參閱谷一15),並赦免那些懷著謙卑與信賴投奔祂的罪人(參閱谷二3-13;路七47-48)。至於最卓著的光明奧蹟,則是榮顯聖容,傳統認為它是發生在大博爾山。當基督的面容閃耀著天主的神性光輝時,天父要求神魂超拔的宗徒們「聽從祂,準備與祂共度受難的時刻,為能共享復活的喜樂,及聖神所改變的新
生命。最後一端光明奧蹟是建立聖體聖事,在此聖事中,基督藉著餅與酒的形象,以自己的身體和血作為食糧,證明祂愛人類「愛到底」(若十三1),為人類的得救奉獻自己作為犧牲。
     在這些奧蹟中,除了加納婚宴外,瑪利亞都身處幕後。然而她伴隨著基督的傳教生活已在加納時,出現在其口中,並成為瑪利亞對每一時代的教會重大的慈母家訓:「祂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若二5)。因而每個「光明奧蹟」都與瑪利亞有關係。
      3. 痛苦奧跡32
       四部福音都特別重視基督的痛苦奧蹟。尤其四旬期,藉著拜苦路深入默想耶穌受難奧跡。玫瑰經選擇了耶穌受難的幾個時刻,邀請基督徒以心神默觀:從革責瑪尼山園開始,基督在那裡經歷了極度憂悶時刻,軟弱的肉身有著抗拒天父旨意的誘惑。在那裡,祂置身於人類的各種誘惑中,勇敢對抗人性的種種罪過,為能向天父說:「不要隨我的意願,惟照祢的意願成就罷!」。以「順命」取代了原祖父母伊甸園的「拒絕」。為承行天父旨意所要付出的代價:受鞭打、戴茨冠、背十字架上加爾瓦略山、死於十字架,為此祂承受了最大的凌辱:「看,這個人!」。
       痛苦奧蹟帶領信友再次體驗耶穌的死亡,讓自己設身處地站在十字架下,站在瑪利亞身邊,與她一起進入天主對人之愛的深處,並體驗這個賜予生命的力量。
    4. 榮福奧跡33
        基督徒默觀復活的主,能重新發現自己信仰的理由(參閱格前十五14),體驗到那些得享基督復活顯現的人的喜樂,如宗徒、瑪麗德蓮、厄瑪烏兩位門徒、瑪利亞的喜樂,她必定同樣強烈地體驗到光榮復活之子的新生命。基督升天坐在聖父右邊,瑪利亞也享受同樣的榮耀。最後,如同榮福五端所提出的,她充滿光榮,超群出眾,是天使及諸聖人之后,是教會末世境界的預顯及高峰。在聖子和其母親獲享榮福的整個奧蹟中,玫瑰經以聖神降臨作為居中的榮福三端;它顯示教會的面貌,如同是一個與瑪利亞結合在一起的大家庭,因聖神傾注而充滿活力,並準備好實行福傳使命。因此榮福奧蹟增強信友對末世目標的期盼,這個希望不斷催迫他們勇敢地為那賦予他們整個存在意義的「喜訊」作證。
正如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所言:「玫瑰經這個單純的祈禱,標示了人類生命的律動。」基於此,把生命中的許多問題、憂慮、勞苦和計畫都帶到這位人類神聖救主面前,因此,玫瑰奧跡是瑪利亞之路,是她與其愛子同在的標記。與天主「生命的韻律」和諧一致,這也是每個基督徒生命的目的及終極的願望。
     綜合以上所言,不難看出,玫瑰經是與基督奧跡同化的道路。玫瑰經以聖母經為主,以其獨特的方式,重複誦念的方法默觀基督的奧跡。雖然反復誦念聖母經,是直接以瑪利亞為對象;但此行動之動力來自渴望日益完美地肖似基督,最後還是偕同她歸向耶穌。反復誦念玫瑰經,是基督徒生活真正的途徑。若以膚淺的方式來看這種反復誦念,就容易覺得玫瑰經枯燥無味,然而若將之視為愛的表達,就大不相同。
 
四、道明會與玫瑰聖母
       此部分筆者將會闡述,為何道明會特別的敬禮玫瑰聖母,只簡單論述聖道明與聖母的一二事跡。
(一)玫瑰聖母與聖道明
        十三世紀的歐洲異端盛行34。本會祖聖道明奉派遣去規勸異端歸化,十年漫長的艱苦工作,剖析邪說的謬誤,表揚真理的所在;為他們祈禱,為他們流淚,為他們做補贖,但收效甚微。聖人睹此慘像,悲從中來。最後他懷著滿腔的神火,奔赴罪人之托聖母臺前,求她轉禱聖子耶穌哀憐這群迷途亡羊。有一次,聖人正這樣哀禱時,蒙聖母顯示,安慰勉勵他,最後鄭重應許他借著傳揚玫瑰經敬禮,可戰勝邪魔的惡勢力,使罪人回頭。事後聖人便開始傳揚玫瑰經敬禮。聖人的一生都是在攻擊異端,历史家估计,圣人藉玫瑰经所归化之异教徒至少在十万人以上。因此,玫瑰經是我們對抗魔鬼的有力武器。
       聖道明創立修會之初,每天夜禱後都會唱聖母頌,有一天聖母顯現給他35,旁邊還有兩位女性,分別拿著聖水瓶和撒聖水器;道明疑惑的問:您是誰?聖母對他說:我就是你在夜晚時禱求的那位。當你們唱到「聊亦迴目,憐視我眾」時,我便僕伏在我兒面前,懇求他保護你的修會。從那之後,每次夜禱唱到「聊亦迴目,憐視我眾」時,全體會士就應跪下,領唱者給大家撒聖水。此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還有一次,聖道明在祈禱中突然神魂超拔,看見吾主和坐在祂右邊的聖母36。耶穌對道明說:「我已將你的修會托付給我的母親」。於是聖母打開她穿的披衣,攤開在聖道明面前,在其披衣底下見到一大群弟兄,大到彷彿能覆蓋整個大堂。聖道明於是伏地感謝天主和聖母。隨後,異象消失37。因此,玫瑰聖母成了道明會特別的敬禮對象。每年在玫瑰瞻禮前,會士須做九日敬禮,且選一天守大小齋;玫瑰瞻禮當天全體修女復願;每天團體誦念玫瑰經,為修會特定的意向祈禱;每個會士的會衣上一定佩戴玫瑰念珠。此種種傳統,皆因道明與玫瑰聖母的相遇而來,一直保留至今。
(二)神學反省及建議
         聖母敬禮已成天主教和正教會靈修生活和藝術的中心38。敬禮玫瑰聖母最好的方式就是誦念玫瑰經,但筆者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念玫瑰經不但沒默觀的幅度,甚至有時不知道自己念到哪一端。捫心自問,慚愧至極!
        道明會靈修的特色之一是,默觀聖言;聖道明在世時常言:與天主談人,與人談論天主。今日我們若從聖母論的角度去默觀玫瑰經時,筆者發現。其本質在於:與聖母一起陪伴耶穌在整個救恩奧跡中的每時每刻。聽其所聽、感受其所感受、愛其所愛、做其所做;玫瑰經是聖母邀請並陪伴我們,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跡,這才是基督徒使命之本質。
      從基督論的角度默觀玫瑰經,其重點在於協助基督徒,透過整個基督的逾越奧跡,能更清楚自己使命。在此基礎上每天比前一天更加認識耶穌,肖似祂,愛慕祂。如何肖似並愛慕祂呢?筆者建議:念玫瑰時可在宣示每一端奧蹟後,再宣讀一段相關的聖經章節,其長短視情況而定。因無其他話語比聖言更有效力。聆聽時,應意識到此為天主聖言,是為今天,「為我」而說出的。若在某些隆重的、團體的儀式中,可用簡單的講解適當地闡明這些聖言。宣示奧蹟及宣讀聖言之後,開始口禱之前,宜暫停一段適當的時間,為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默想的奧蹟上。重新發現靜默的價值,是做好默觀和默想的祕訣之一。在這個受科技和媒體主導的社會裡,愈來愈需要靜默。
 
五、結論
       聖母傳統揭示的有關天主,我們,以及教會的象征性真理,已超過我們歷史中有限資訊所掌握的。在基督內,藉著玫瑰經的祈禱,基督徒每天可陪伴耶穌走過祂的逾越奧跡;藉此體驗到被天主所愛,所救贖,保持對天主的忠信。聖母正是此路的指引及明燈,她愛每個人。瑞士神學家Baletasar 說:教會有兩個重要原則,瑪利亞原則及伯鐸原則,伯鐸原則指聖統制,但在天堂會消失。但瑪利亞原則不會消失,其指教會在瑪利亞身上表達整個教會接受天主聖三,瑪利亞是教會的出發點,此原則之對象包括全體天主子民39。在加納婚姻中,她的觀察細微為主人解決困境,她為人轉求的這種舉動,教會聖師一直高度地讚賞欽佩40。願更多的基督徒能夠重視玫瑰經敬禮,透過此傳統更加愛慕,肖似基督。
             依納爵修女OP


註解

1 顧保郜,《露德之聲》(臺北:上智文化,1990),1 頁。
2 參閱張春申,《救主耶穌的母親-聖母論》(台北:光啟文化,2002),26-27。
3 參閱代國慶,《聖母瑪利亞在中國》(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2014),47-48 頁。
4 參閱著作同上,48 頁。
5 思高聖經學會,〈瑪利亞〉2210《聖經詞典》(2004),1282-1284。
6 參閱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1965)(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96),66 號。
7 參閱Longenecker;張令憙。《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解開基督宗教最難解的謎團》(台北:光啟文化,2004),238 頁。
8 參閱《教會憲章》,52-69 號。
9 保祿六世,《敬禮聖母瑪利亞》勸諭(Marialis Cultus)1974,56 號。
10 玫瑰經的神學基礎。http://dominicanfamily.catholic.org.tw/rosary_theology.htm。
11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5 號。
12 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1 號.5 號.13 號。
13 參閱雛保祿,《若望保祿二世小傳》(台南:聞道,2007),1-4 頁。
14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Rosarium Virginis Mariar)(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03),2 號。
15 參閱著作同上,2 號。
16 三鐘經:Insegnamenti di Giovanni Paolo II, I (1978): 75-76。
17 參閱Battistina Capalbo fsp 著;Widom Press 譯。《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向聖母祈禱》(BreviarioMariano di Giovanni Paolo II)(臺北:上智文化,2001),1 頁。
18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4 號。
19 參閱著作同上,3 號。
20 AAS 93 (2001), 285 號。
21 參閱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玫瑰經〉,《神學辭典》219(臺北:光啟文化,2012 增修版),421-423 頁。
22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11 號。
23 保祿六世,《敬禮聖母瑪利亞》勸諭,47 號。
24 「紀念」(Zakar)一詞在聖經裡的意思是:將基督在歷史上完成的救恩事件臨現於此時此刻,這些事件不只是昨天,也是救恩的今天,在禮儀中使這項臨現重現。參閱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13 號。
25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13 號。
26 參閱龐貝,《玫瑰經的十五個禮拜六》(I Quindici Sabati del Santissimo Rosario)(第27 版,1916),27 頁。
27 此格言是得自聖格里尼翁.蒙福的教導,他曾以下面的話來說明,瑪利亞在我們仿效基督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的成全在於相似、結合及奉獻於耶穌基督,因此在所有敬禮中,最完美的無疑是那能使我們全然地與基督相似,與祂結合並為祂而奉獻的敬禮。由於瑪利亞是一切受造物中最相似耶穌基督的一位,所以在各種敬禮中,最能使人聖化並相似吾主的,就是敬禮瑪利亞,祂的至聖母親,人愈是把自己奉獻給她,就愈能把自己奉獻給耶穌基督」。參閱《論對童貞瑪利亞的真正敬禮》(Treatise on True Devotion to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28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16-17 號。
29《敬禮聖母瑪利亞》勸諭(1974 年2 月2 日)46〈宗座公報〉(1974),155。
30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20 號。
31 參閱著作同上,21 號。
32 參閱著作同上,22 號。
33 參閱著作同上,23 號。

34 參閱Bede Jarrett 著;劉河北譯。《聖道明傳》(高雄:多明我)14-18 頁。
35 有一次在神視中看到:三位美麗的婦人,中間的是一位可敬的婦人,比其他兩位都要漂亮而且高貴。其中一位帶了一個美麗又光亮的容器,另一位拿著灑水器,將它交給中間的那位,她遂逐床灑聖水.降福弟兄。她繼續這麼做,卻走過當中的一位弟兄,既不向他灑聖水,也不替他降福。聖道明見此,就注意那位被她們忽視的弟兄。他起身走到掛在宿舍中央的燈下,跪在婦人跟前,懇求她明示她是誰,雖然他早已知道。那時,在羅馬的修士和修女,並不詠唱那動聽、虔誠的《又聖母皇》Salve Regina 之歌,只跪著誦唸。參閱玫瑰經的歷史http://dominicanfamily.catholic.org.tw/rosary_history.htm。
36 聖道明覺得聖母穿著鮮艷,如藍寶石顏色的披衣。聖道明放眼四顧,看到所有修會的修士都圍在吾主的寶座四周,就是見不到自己的修會,於是就悲傷的哭起來,站在遠處,不敢走近吾主和祂的母親身邊。聖母示意祂走近些,但他不敢,直到上主親自召叫,他才伏拜在他們面前痛哭。上主叫他起身,等他起來就問他說:「你為何這般痛哭呢?」他答說:「因為我看到其他的修會,卻見不到自己的修會,所以才哭泣。」上主又問:「你想見你的修會嗎?」道明答道:「是的,吾主。」吾主仍將他的手覆在聖母的肩上。
37 參與聖道明的奇跡,http://dominicanfamily.catholic.org.tw/index.htm。
38 Katheen Coyle 著;周飛譯。《平凡中的聖者瑪利亞:聖母論的歷史沿革》(台北:光啟文化,2017),2 頁。
39 參閱Brendam Lenhy, The Maran Profil-Von Balthasar 中引用Balatasar 有關瑪利亞的思想。
40 參閱達樂。《福音中的聖母像》(台北:光啟文化,1991),239-240。


參考書目
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臺北:光啟文化,2012 增修版。
思高聖經學會。《聖經辭典》,2004。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1965)。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96 。
保祿六世。《敬禮聖母瑪利亞》勸諭(Marialis Cultus),臺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74。
若望保祿二世。《童貞瑪利亞玫瑰經》(Rosarium Virginis Mariar)。臺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2003。
Battistina Capalbo fsp 著;Widom Press 譯。《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向聖母祈禱(Breviario Mariano di Giovanni Paolo II)。臺北:上智文化,2001。
代國慶。《聖母瑪利亞在中國》。新北市:台灣基督教文藝,2014。
張春申。《救主耶穌的母親-聖母論》。台北:光啟文化。
雛保祿。《若望保祿二世小傳》。台南:聞道,2007。
三鐘經。Insegnamenti di Giovanni Paolo II, I (1978): 75-76。
龐貝。《玫瑰經的十五個禮拜六》(I Quindici Sabati del Santissimo Rosario)。27版,1916。
Longenecker 著;張令憙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解開基督宗教最難解的謎團》。台北:光啟文化,
保祿六世。《敬禮聖母瑪利亞》勸諭(1974 年2 月2 日)46〈宗座公報〉(1974),155 號。
Bede Jarrett 著;劉河北譯。《聖道明傳》(高雄:多明我,)14-18 頁。
Katheen Coyle 著;周飛譯。《平凡中的聖者瑪利亞:聖母論的歷史沿革》。台北:光啟文化。
達樂。《福音中的聖母像》。台北:光啟文化,1991。
聖道明的奇跡,http://dominicanfamily.catholic.org.tw/index.htm。
玫瑰經的神學基礎。http://dominicanfamily.catholic.org.tw/rosary_theology.htm。